新年寄语戒除三心 .doc
新年寄语戒除三心 新年寄语戒除三心 卷首语 00 新年寄语——戒除“三心”,一心念佛 00 名人论佛教——信仰佛教的足球艺术家——罗伯特·巴乔 佛教文化 00 百丈清规 00 佛教是教育,不是迷信 00 莲花与佛教 00业力的因果律 大德说法 00 学佛先从做人起 00 认识佛教 ——幸福美满的教育(二) 慈航救度 00 恒传信箱 00 行者恒传——普供法会 知恩报恩 附录 1、为什么会痛苦六年 2、福报无影 佛学词典 00“五戒”表解 00 常见佛教名词小集合(三) 生活禅悟 00 渔夫和商人的对话 00 幸福无处不在 00 公案两则 居士平台 00 佛教与和谐社会(二) 00 也读 《寿康宝鉴白话》 (二) 00 居士诗歌两首 善众风采 00 佛道 人道 商道——朝梵佛艺段福康小记 圣贤真道 00选择住宅的“六要看” (三) 00 磁场方位与风水 佛教艺术 00 艺术作品赏析 00 净空法师墨宝(二) 佛说养生 00 素食养护“健康身、慈悲心” 00 佩玉的好处 附 页 00 会员入会细则、会员登记表 00《缘苑圆征稿启事》 00 读者有奖调查问卷 【新年寄语】 戒除“三心”,一心念佛 ◎恒 传 08 年快过去了,新的一年就要到来,首先我代表佛文化交流中心,祝愿各位善知识增长本力,菩提不退,幸福吉祥! 众生常有的:分别心、执着心、妄想心,三心俱全。昔日佛祖释迦牟尼在菩提树下成道,三叹奇哉之后,说:“一切众生,皆具如来智慧德相,但以妄想执着而不能证得。若离妄想,一切智,自然智,即得现前。”那么妄想是什么呢?是不合乎正道的想,是颠倒的想,是迷乱的想。而执着呢?就是坚持己见,不听人言,不理会客观,还以为自己是对的,别人是错的,是痴迷,是不返。而妄想和执着是从哪里来的呢?就是这个“分别心” 。何谓分别心?高低、美丑、贫富、贵贱、人我,都是分别心。佛祖在《金刚经》中说的我相、他相、寿者相、众生相,都是指分别心,你有了这些分别心,你的妄想执着都跟着来了,贪嗔痴也跟着来了,那么你能不苦吗?即便是佛门弟子,有门户之见,有宗派之别,有师承之分,这就是分别心。你分别了,就有“我相、他相” ,就有争执,就有算计,就有多寡,如此,能不妄想于好的都是自己的,坏的都离自己远远的吗?若是加上一个“求不得 ”那么就很容易执着追求,第五次、第十次 “求不得”,进而就 “怨憎会 ”、 “五蕴炽盛”,你看看,如此一来能不苦么?想离苦得乐,首先要放下分别心、妄想心、执着心。如何放下?答曰:深信因果,一心念佛。你今天所受得果,都是你无始劫来造的因。所以了,不仅仅是佛教居士,任何人想离苦得乐,都必须这么做——这些才是本质。佛力固然可以加持你,也需要你忏悔、止恶,积善,这样的话,至诚之心才能和佛菩萨感通,法事才能落到实处。而不是烧了香、磕了头、供养了佛菩萨、做了法事,依旧我行我素,依旧怨天尤人,依旧造恶不断,那么佛菩萨又怎么会加持你?怎么会保佑你?因此,我们要戒除自己的分别、执着、妄想,要修福修善修德,先从自己止恶、还债、积善开始,再从对待别人像对待自己一样,力所能及地给予帮助,培养自己的慈悲心,喜舍心,对人的恭敬心。那么你想想,你的债还完了,身边的人因了你的慈悲布施,友爱相助都心生欢喜,自己的福德又修的这么好,这不是很好吗?新年就要到来了,愿各位朋友新年快乐,多遇圣因,合家幸福,阿弥陀佛! 【名人论佛教】 信仰佛教的足球艺术家——罗伯特·巴乔 ◎佚 名 佛教弟子、意大利著名球星罗伯特·巴乔出生在亚平宁半岛,是当代著名的足球艺术家。他以那双蓝色而忧郁的眼神、意志坚强的球场救世主形象、和他那段史诗般的悲剧经历,赢得了全世界球迷们的热爱,被公认为是近 10 年来最受喜爱的球星之一。他的球技出类拔萃,传、带、盘、突破、切入技术样样精湛,任意球功夫老道,技术、意识、意志力已达到刚柔并济、水乳交融的境界。1993 年,巴乔当选世界足球先生和欧洲足球先生。1993 年和 1994 年先后荣获欧洲金球奖、银球奖。夺得 1993 年欧洲杯冠军,1995 年欧洲杯亚军。1994 年世界杯决赛圈淘汰赛时,巴乔每场都射入关键球,以一人之力,力挽狂澜于既倒,将意大利送入决赛赛场。1988 年他开始信仰佛教,2004 年退役,信仰日益坚定。罗伯特·巴乔在前几年出版的自传《天堂之门》里,介绍了自己学佛的经历——“1987—1988 赛季,我在佛罗伦萨踢了 27 场比赛,进了 6 球。我的进球比较少,主要是伤痛作怪。我很少参加训练,上场比赛时往往 10 分钟后就精疲力竭。我在这个困难的时期开始信佛,这并非偶然。”1984 年 5 月 3 号,刚刚签约佛罗伦萨的巴乔在参加维琴查的最后一场与里米尼队的比赛中被铲伤,右膝半月板、前十字韧带撕裂,那次的手术他缝了整整 220 针。自那以后,巴乔觉得自己成了有三只胳膊一条腿的畸形人:他右边的膝盖红肿得厉害,外面的肉没有被缝合,整条腿都只能被固定在钢架之中——这个时候的巴乔只有 17 岁,而这一条伤腿,将伴随他终生的足球生涯。从那时起,巴乔就成为了用一条半腿踢球的球员,到 2004 年他退役为止已经整整 20 年了,而巴乔必须用一条半腿参加艰苦的训练,他的一只腿比另外一只细小,这已不是什么秘密了。无论是比赛还是训练,他都承受着巨大的痛苦,问题来自膝盖,许多球员在巴乔的位置上,都会选择退役。而他自己也很担心,因为每场比赛、每次训练都可能成为最后一次,但是巴乔最终坚持了下来。他对足球的至诚,似乎感动了上苍,也征服了自己,伤病没有并且永远打不垮他那颗刚强的心! “1988 年元旦对我是个有象征意义的日子。这是新年的开始,也是我新生活的开始。元旦清晨 7 点半,我敲响了毛里齐奥的家门。他是我在佛罗伦萨的一个朋友,也是佛教徒,一直劝我皈依佛教。我原来是天主教徒,小时候常去教堂做弥撒,但我对天主教的信仰并不深,当我停止做弥撒时意识到这仅仅是我的一个习惯罢了。在毛里齐奥的一再坚持下,我对佛教产生了好奇心,开始羞羞答答地到书店找一些佛教书籍看,最后在 1988 年元旦决定试一试。和许多人一样,毛里齐奥通宵达旦地欢度除夕,3 个小时前才上床睡觉。当他睡眼朦胧地开门时说:‘是你啊,出什么事了?’我回答说:‘我必须开始信佛,现在,立即,如果你现在不答应,那就算了。’毛里齐奥简直不敢相信这一切,他说:‘你疯了,应该把你绑起来。什么时候不行,偏偏现在?你脑子里有魔鬼吧!’当然,他没有拒绝我的要求,就在 1988 年元旦寒冷的清晨,我揭开了人生新的一页。” “从那时起,我就再也没停下。我每天至少打坐念经 2 次,每次至少 1 小时。在任何地点,任何情况下,我都从不间断。佛教的教义对我来说是革命性的,讲因果报应,告诉每个人要对发生在自己身上的事情负责。当年受伤时,我经常问自己的问题是:‘为什么偏偏轮到我?’佛教让你换一个角度看问题,人生就是‘苦谛’ 。我身上伤病很多,很容易产生停止踢球的念头。但后来我明白了,生活就是挑战,佛教则教我不断地面对挑战,让我寻求觉悟,给我力量,帮助我避免迷失。举个例子吧,我在维琴察儿童队时,我们踢得很漂亮,有时会有上千人来看比赛,但最后踢出名堂的只有我。数年前,我在报纸上看到一个消息,我当时的一个队友因为吸毒而被捕。我很痛苦,为了这个朋友也为了自己:又有一个人迷途了,而我未能帮助他!迷途很容易,如果没有佛教,我现在可能正在卡尔多尼奥和父亲打铁或者更糟,也可能沉迷于吸毒或其他恶习中。” 巴乔的绿茵生涯是坎坷的,可谓几起几落,但他并没有消沉和堕落,反而意志更加坚强。他颇有感触地说:“佛教教会了我许多东西。佛陀的教育使你变得更加善良,使你处处为他人着想,让你对自己有更清醒的认识,佛教同时教会了我对自己更有信心。内在的精神修炼使我精神彻底放松的同时又能高度集中。信仰佛教使我意识到了自己的缺点,佛教还教我如何克服这些缺点,战胜自我。”巴乔的佛教引路人德尔波里尼说:“有一点可以肯定,信仰佛教、静思修炼使巴乔从中得到了很大的帮助,这不仅对他从事足球运动有所帮助,而且对他高尚人格的形成也起了相当大的作用。” 巴乔认为,佛给了他很多启示,激发出他的许多潜能,他说:“男人就同一座冰山,你最初看到的仅仅是浮出水面的冰山一角,那是很小的一部分,更大的潜能则隐藏在看不见的地方。现在我能够最大限度地发挥自己的潜能、力量、能量、集中精力、热情、创造性等,将自己的所有价值都体现出来。”他还举出意大利伟大诗人但丁的作比喻,但丁当时的处境极为艰难,可他却把这种痛苦转变为动力,体现了自己的价值。正是有了这种精神力量的支持,巴乔总是能以一颗平常心对待逆境,把压力变为动力,从来不对自己失去信心。不少球员一旦受到挫折便失去信心,从此一蹶不振,像颗流星一样消失了,而巴乔则能冷静看待挫折,相信自己能够重新崛起。一次次事业上的坎坷并没有使他对未来失去信心,他相信自己一定能东山再起,再创辉煌,正是这种信心使他日后受益匪浅。罗伯特·巴乔也因此成为近 10 年来世界足坛最受爱戴的球星之一。除了足球事业上的成功之外,罗伯特·巴乔也有着幸福得家庭。14 岁那年,他正在读高中,爱上了同校比他高一个年级的漂亮女孩安德蕾娜,从此,他们之间的感情就再也没有发生过改变。1989 年 7 月 1 日,当时效力于佛罗伦萨队的罗伯特·巴乔,穿着一身崭新的燕尾服挽着安德蕾娜,在一大群亲朋好友的簇拥下于教堂结为夫妇时,在场的所有来宾和巴乔的球迷都祝福这对有情人终成眷属!也许这份感情比起巴乔的传奇足球经历有些平淡,更谈不上轰轰烈烈,但却恒久绵长。安德蕾娜是巴乔唯一的女人,巴乔曾经说过:“妻子和家庭就是我的一切,我要与安德蕾娜白头偕老。” 由于信仰佛教,罗伯特·巴乔在东方更引人注目,尤其在日本,由于巴乔的老师是日本佛学院的院长,他的球迷尤其多。佛教是东方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因此信佛的巴乔无论在思维方式上,还是在行为准则上,都与我们东方人有更多的相近之处,这无形中拉近了与我们的距离,让我们更感到亲切。不仅佛教徒中的球迷喜爱巴乔,不信佛的东方人也对巴乔的毅力、意志、忍耐性和行为方式深表赞赏,不知不觉中便喜欢上了他。在中国,喜欢巴乔的球迷是最多的,远远超过了其他的球星。他之所以赢得我们喜爱,当然是因为他有出众的球技,而他的精神世界同样是我们喜爱他的重要因素。带着佛的启示,罗伯特·巴乔塑造了伟大的人格和坚强的意志。无论是奔跑在绿荫场上,还是作为一名普通家庭的丈夫、父亲,罗伯特·巴乔,这位伟大的足球艺术家,都带了给全世界人民无数的心灵感动。【佛教历史】 百丈清规 ◎佚 名 丛林要则二十条 丛林以无事为兴盛。修行以念佛为稳当。精进以持戒为第一。疾病以减食为汤药。烦恼以忍辱为菩提。是非以不辩为解脱。留众以老成为真情。执事以尽心为有功。语言以减少为直截。长幼以慈和为进德。学问以勤习为入门。因果以明白为无过。老死以无常为警策。佛事以精严为切实。待客以至诚为供养。山门以耆旧为庄严。凡事以预立为不劳。处众以谦恭为有理。遇险以不乱为定力。济物以慈悲为根本。清规是中国禅宗寺院(丛林)组织的规程和寺众(清众)日常行事的章则,也可说是中世以来禅林创行的僧制。本来中国佛教从东晋道安大师首创僧尼规范三例以后,即随时有在戒律之外别立禁约之举,如支遁立众僧集仪度,慧远立法社节度,乃至梁武帝造光宅寺于金陵,命法云为寺主,创立僧制,用为后范,皆是其例(见《大宋僧史略》卷中《道俗立制》条) 。到了中唐,禅宗盛行,百丈怀海禅师痛感禅僧住在律寺内,虽另处别院,但于说法住持,都不能合法。于是他于元和九年(814) ,别立禅居之制:尊“长老”为化主,处之 “方丈”;不建佛殿,只树 “法堂”,学众尽居“僧堂”,依受戒年次安排;设 “长连床”,供坐禅偃息;阁院大众 “朝参”“ 夕聚” ,长老上堂,徒众侧立,宾主问答,激扬宗要;“斋粥” 随宜,二时均遍;又行“普请” 法,上下均力;事务分置十 “寮”,置首领主管等等(见《景德传灯录》卷六末附《禅门规式》 ) 。这些就成了丛林新例,与律法不同(见《僧史略》卷上《传禅规法》条) 。世人即称为《百丈清规》 。《百丈清规》流行到北宋,历时既久,沿革自多,未免混乱,故崇宁以后,历有增订。现可考见的,在崇宁二年(1103)有真定宗赜法师搜集诸方行法,重编为《禅苑清规》十卷,亦称《崇宁清规》 ,百丈怀海之作乃被称为“古规 ”。后至南宋咸淳十年(1274) ,又有金华惟勉悉假诸本,参异存同,编成《丛林校定清规总要》二卷,又称《咸淳清规》 。再后到元代至大四年(1311) ,东林戈咸法师又参考诸方规则,改定门类编次,并详叙职事位次高下等,成《禅林备用清规》十卷,又称《至大清规》 。这些虽是比较通行之本,但不能使诸方统一而毫无增损。因此,元顺帝元统三年(1335) ,更由朝廷命江西百丈山住持德辉重辑定本,并由金陵大龙翔集庆寺住持大泝等校正。德辉乃取《崇宁》 、 《咸淳》 、 《至大》三本荟萃参同,重新诠次,又删繁补缺,折衷得失,分成九章,厘为二卷。此本即名《敕修百丈清规》 ,颁行全国,共同遵守。虽其名仍为《百丈清规》 ,而内容精神已去古甚远。从明迄今数百年间,都通行此本,只分卷略有出入而已(明藏本改刻为八卷) 。通行本《百丈清规》的九章中,前四章主要规定关于祝圣、国忌(帝王、王后忌日) 、祈祷、佛诞节、涅槃节、达摩忌、百丈忌以及各寺历代诸祖忌等仪式。这些都是律所未定,古规没有的(古规是以僧徒受戒或住持入院开始的) 。从此以下,才算是丛林本身的规章制度。第五章“住持” ,是关于住持上堂、晚参、普请、入院、退院、迁化、荼毗、议举住持等一系列的规定。第六章“两序” ,是关于丛林东西两序的头首、知事。西序:首座、知藏、知客、书记、衣钵、侍者、汤药等。东序:都监、维那、副寺、典座等。列职:寮元、化主、园主、水头等各职事的规定。第七章“大众” ,是关于沙弥得度、登坛受戒、道具形式、游方参请、坐禅、普请及料理亡僧后事等的规定。第八章“节腊” ,是关于大众入寮、建楞严会、四节念诵茶汤、结制礼仪、朔望巡堂、月分须知等的规定。第九章“法器” ,是关于钟、板、鱼、磐、椎、鼓等号令法器的说明及其打法的规定。这九章的规定极详,但关于僧众的一般行事,现代丛林仍另订有《共住规约》 ,为全寺所共同遵守;又丈室、库房、客堂、禅堂等各处,也另有规约,明定办事的细则。现在丛林中实行清规的主要情况,约略如次:一、结夏与结冬 丛林每年以结夏(即结夏安居,亦称结制) 、解夏(亦称解制) 、冬至、年朝为四大节,极其重视。结夏、解夏,系遵印度原制;冬至、年朝,则依中土风俗。结夏七日原为四月(前安居)或五月(后安居)的十五日,解夏则在七月或八月的十五日,但从元代以来,各提前一日讲习礼仪,以便期内得专心修道。另外,在每年从十月十五日到次年正月十五日的九旬期间,丛林中也结制安居,称为结冬。这是仿照结夏制度集合江湖衲僧来专修禅法的,故名为“江湖会”。清代以来,丛林曾有只结冬而不结夏的反常现象,后经纠正,仍以结冬坐禅、结夏讲经学律等为惯例(见《清规证义记》卷八) 。近代著名丛林如宁波天童寺等,都实行这样“冬参夏讲” 的制度。二、安单 丛林的成员通称清众。凡曾受具足戒的比丘,衣钵戒牒俱全的游方僧人到寺,都可挂搭(亦称挂单) ,暂住于旦过寮(又称云水堂) 。如挂搭已久,知其行履可以共住的,即送入禅堂,名为安单,从此成为清众,随同结夏。一般丛林都从四月一日起,照规入夏,禁止游方,锁旦过寮。至八月一日,始开寮重新接众。又丛林安单亦分春冬两期,春期自正月十六日起至七月十五日止,冬期自七月十六日起,至次年正月十五日止。在正月、七月期头进禅堂者,名为大进堂。三、大请职 此即一寺的人事安排,为丛林冬期的重要行事,一般于每年八月十六日举行。事先半月,由客堂开具新进堂禅众和旧住的名单,送住持查阅。至八月十四日,住持召集客堂、禅堂、库房诸头、首共议请职。十六日大众齐集大殿月台,知客点名,依次进殿,宣布职事名单并讲清规,新请职事即到法堂谒住持,又到禅堂行十方礼,再依职送位。四、贴单 此为一寺职事及常住人员名单的公布,例于每年十月十五日举行。事先客堂与维那按全寺人员戒腊长短开具清单,送与住持、写成单票(每条四字,职序在上,法名在下) 。十四日,客堂挂“贴单” 牌,到十五日,住持入堂说法,为首座贴单,其余由维那贴,以职事大小,戒腊先后为序,再各按名位顺次送单。凡单上有名的,都是一寺常住的成员。五、打七 此是结冬中的重要行事。丛林坐禅通例从九月十五日起加香,即延长坐禅时间。又从十月十五日至次年正月七日举行禅七,每七天为一期,谓之打七。此为禅众克期取悟的禅会,或打七七,或打十七,不定。每一禅七的起解,称为起七和解七,各有规定仪式。六、普请 即普遍邀约大众劳作的制度,亦称出坡。此制在唐代即已行于各地,如开成四年(839)九月二十八日,日僧圆仁入唐巡礼至山东赤山院,记载目睹的情形说:“当院始收蔓菁萝卜,院中上座等尽出拣叶;如库头无柴时,院中僧等不论多少,尽出担柴去”(见《入唐求法巡礼行记》卷二) 。不过此种制度原来由于倡导农禅,凡耕作摘茶等作务都以普请为之。后世普请只限于轻微劳动,如四月佛诞摘花、六月晒藏、晒荐、平时园中摘菜、溪边搬柴以及节前寺舍扫除等,皆偶一为之而已。直到今天,始见恢复原来的精神,已有丛林以劳动为佛事之一的新制。七、岁计 是丛林岁末的会计报告。在现存的唐代文献中还有此种记载。如开成三年(838)十二月二十九日,日僧圆仁至扬州开元寺,记云:“众僧参集食堂,礼佛上床坐,有库司典座僧于众前,读申岁内种种用途账,令众闻知”(见《入唐求法巡礼行记》卷一) 。岁计原行于岁末,由住持审查各种簿册,但现在丛林的会计报告,多每月举行一次,由住持召集禅堂班首、维那、客堂知客、僧值、库房都监、监寺等,于丈室行之,称为“算账” (见《高旻寺丈室规约》 ) 。八、肃众 即僧众违犯清规的处分。古规,清众中生事违规者由维那检举,抽下挂搭衣物,摈令出院,以安清众。或有所犯,即以拄杖杖之,集众烧衣钵道具,遣逐从偏门出,以示耻辱(见《景德传灯录》卷六末附《禅门规式》 ) 。后世遵此,对于三业不善不可共住的禅僧也以香板相责,并迁单摈出。在《清规》中还明定肃众办法,除刑名重罪例属官厅处置外,若僧中自相干犯,都以清规律之,随事惩戒,重则集众捶摈,轻则罚钱、罚香、罚油,而榜示之。又摈出犯规者,还要将摈条实贴山门,鸣大鼓三通,以杖攻出(见《清规证义记》卷五) 。九、榜状牌示 丛林行事通知的方法,通常有知单、贴榜、书状和牌示等。如住持宴请首座或远来尊宿等茶汤,皆开列名单,由侍者报知,谓之知单。方丈、库司招待大众茶汤的请柬则用榜,首座请柬用状。方丈请首座,榜贴于僧堂前东边牌上,库司请首座,榜贴于西边牌上。首座请下头首茶,状贴于僧堂前下间板上。丛林从来最重茶礼,有谢茶不谢食之说。又丛林行政性的通知,用挂牌方式传达,名为牌示。用挂牌地点随各种行事而不同。如结夏、诵戒、请职、贴单、普佛等牌示,皆挂斋堂前;上堂、秉拂、祈请、祷雨,挂大殿前;起七、解七,挂禅堂前;升座、免礼等,挂内韦陀殿前(见《高旻寺规约》 ) 。十、钟鼓法器 此为丛林号令所寄,鸣扣各有常度。凡禅堂坐参、佛殿诵念、食堂斋粥、升堂集众、普请巡寮、入浴送亡等一切行事,都依钟鼓等号令进行。如集众上殿则僧堂鸣钟,长老升堂则法堂击鼓,报众同赴。普请则开梆、催板,新住持入院则钟鼓齐鸣。凡止静、开静、念诵、斋粥等行事,从朝到暮,钟鼓交参,遂形成丛林一定的礼法。《百丈清规的点滴认识》 (寂根)一提到“清规” 二字,则有不少教外人士会误解为电视、影片里所演的“古佛青灯下” 那种无情、苛刻、残酷的清规戒律,教内也有一些人不敢提及到清规戒律,他们总觉得出家人的生活本来就是非常孤寂、单调,再加上这种严紧、约束、呆板的制度,给人们带来死气沉沉,没有一丝生机蓬勃的生命激情,那么《百丈清规》到底是否为这样的一部书藉呢? 无论古今中外,虽然有时代、国域、文化的差异,还是社会团体,或宗教集团的差异,但其中具有相同的哲理──“国有国法,家有家规”及“无规矩不能成方圆” ,这一哲理是超越时空的。同样,佛教作为世界宗教团体,僧人为“人天师表” ,那么亦应有其自身严紧的管理制度,这种管理方法表现为佛教的“六和敬” 精神。换而言之,也就是对“戒律” 的看重,一个团体兴衰,就看法制实行的如何?人们对法律的重视如何?故国家对法律的强调,每个公民必须懂法、守法,否则成为法盲,什么时候自己犯法了还一无所知,然而,佛陀制戒也是如此,佛弟子受戒之后要学戒,如经中说:“出家五夏以前专精戒律,五夏以后方可学经教。”又如《 四分律比丘尼戒本 》云:“若比丘尼受具足戒后,不学戒者,犯不学无知罪。”可见佛教对法制的重视。然《百丈清规》原是一部禅宗寺院的管理制度,现今佛教丛林所实行的制度,则是依佛戒和《百丈清规》及当地情况而制定的制度, “清规”的起源可追溯到佛陀时代一些戒律的开始,但那时没有明文规定。后来佛教传入中国,在中国的领土上生根发芽,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佛教,中国佛教清规的制定最初可以追溯到东晋时代的道安大师,他是根据当时佛教内部出现的一些问题(如:人对戒律的松驰等) ,及国家的政策而制定了《僧尼规范》和《法门清规》 ,但禅宗寺院完成建立清规,则是以百丈怀海禅师开始,并且对后来佛教丛林产生重大的影响。时光蹉跎,使我渐渐淡忘历史记载的英雄人物,今回首翻阅历史长河,考证当年的百丈怀海禅师,处于唐朝中叶(唐玄宗至唐宪宗之间) ,当时的僧人大多无固定的住处,也就是所谓的“云水僧” ,他们一般依律寺而居。这样,在说法行道方面有诸多的矛盾冲突,况且当时禅僧日益增多,龙蛇混杂,又无独立的禅院,以此给寺院管理带来诸多的不便和困难。其次,佛教在唐朝中叶以后,由于封建政权对佛教采取了相当多的限制措施,几经风霜,损失惨重,寺院的土地和劳动力来源发生困难,僧侣面临如何适应社会变动而继续生存下去的严峻考验。又当时佛教很多宗派,如法相宗、天台宗等,由于贵族色彩浓厚,生活自理能力差,依附士大夫的布施,然而理论又复杂,所以就不能适应社会形式的变化,因此一落千丈,渐渐式微。禅宗因为主张“直指人心,见性成佛 ”的理论较为适合大众,又不依靠豪华奢侈的殿堂、经像、法物,加上禅宗诸大师从不排斥生产劳动,甚至许多开山祖师都亲自参加劳动,故禅门中有“一日不作,一日不食”的佳言流传至今。因此,禅宗比其他宗派较能适应新的环境,所以其他宗派衰落而禅宗获得了发展的机会。但是也存在着新的问题,即禅宗的实际生活、生产状况与旧的戒律发生冲突,遵从戒律,是不允许出家僧侣从事生产农作物的,若违反则视为犯戒。另一个问题:禅宗在唐朝发展以后,由于僧众日增,集体生活如何约束?生产劳动如何组织?劳动成果怎样分配?都是现实要解决的问题。因此,旧的戒律与禅宗就产生矛盾冲突,阻碍禅宗的发展。就在这样的背景下,百丈怀海禅师清楚认识到禅宗面临的这种形势,决心实行改革,为禅宗发展扫除障缘,百丈禅师认为《瑜伽菩萨戒》和《璎珞菩萨戒本》虽属大乘,却是佛陀根据印度情况而制定的戒律,不宜生搬硬套。他根据风情、地理、人士、风俗等因素,博采大小乘戒律中适合中国国情的合理部份,制定出一部新的管理制度,因此衍生了《百丈清规》 。纵观历史,可知当时怀海禅师创宗立制实属不易,从而更使我们认识到唐朝佛教虽盛行于世,但内部仍然存在一些重大问题没有解决,这是不可否认的。当今我国佛教以形式上,虽不如唐朝时代,但也普及于群众心灵。然而佛教内部依然存在着诸多的新问题需要迅速解决。例如:所有寺院的法制没有一个统一性的管理方法;出家僧侣的修养素质问题等等。是的,回顾佛教的盛衰,在我国国土上起起落落,曾经也从荆棘丛生中走过,但它坚强的经受住了一次又一次的冲击,最终默默的在东土领域里生了根。作为我们这一代修佛之人,有责任维护与发展佛教。然而,我们是否真正做到了否维护教义,摧毁教内的不良作风?我们是否注意到脚下走过的每段路程,都会对佛教命运有影响?每当忆起百丈怀海禅师,我们可会心中充满着愧疚与不安? 作为世纪之交的青年僧人,我由衷心的盼望:对当今佛教内部的一些问题要深思!对戒律一定要受持,僧人要真正做到威仪具足的“众中尊” ,无论戒律还是修行,都要成为社会大众的榜样,如此才能光大佛门,使法水长流,阿弥陀佛! 【佛教文化】 佛教是教育,不是迷信 ◎恒 德 要谈佛教,便要谈他的开始。如同我们研究任何一件事物,要研究他的本源一样。因此,让我们一起追本溯源,去看看佛教到底是迷信,是佛陀的教育,还是其他。一、科学和佛教的对比 二千五百多年前,释迦牟尼在印度创建了佛学的教育,把大彻大悟宇宙真相、智慧圆满的人,称之为“佛”。佛是觉悟的意思,佛觉悟宇宙真相的手段是修行,他的实验对象是自心, “心” 这个大自然宇宙中神秘的产物,在修行中能焕发出不可思议的力量。科学也是以探索宇宙真理为目标的,它的实验手段是人为制造的设备和物质,与佛教的目的是一样的,但手段和方法差异很大,效果必然不同。现在有许多人认为佛学是迷信、没有科学道理,他们认为科学能摸得着看得见,而佛学是虚无的,没有受用,科学讲唯物,佛学讲唯心,二者是矛盾的。佛学中宣扬的“因果律 ”, “灵识不死”和“六道轮回”等都像“神话” ,现代人没法接受。佛教经历了二千五百多年人间的沧桑,现在正面临太空时代科学的挑战。释迦牟尼觉悟宇宙真相之后,发愿让众生也能觉悟,他根据当时不同众生思想,创建了许许多多的教学方法,也就是俗称的“八万四千法门”。佛法如海,信者入,众生不信就无法入进来,一个如理如法修行的佛教徒,他必然信根坚定,反之,一个信根不坚定的佛教徒,他的言行也决不会如理如法。当今时代科学昌明,现代化进入了人们的工作和家庭,所以多数人信科学而不信佛学这是事实,那么佛学的教育能否再延续和发展呢?新的科学进步证明这种担心是不必要的!因为佛学、哲学、科学都是探索宇宙真理的,真理是不怕时间和空间考验的。多年来,全世界许多科学家,其中包括佛学界的善知识都在做这方面的努力,他们以事实求是的精神,用科学对佛学进行印证,这些科学家大多数是无神论者,许多人都不信仰任何宗教,在他们共同努力下,已经在很多领域取得了可喜的成绩,有些特殊贡献的科研成果还荣获了诺贝尔科学奖。可是,有些科学成果,早在二千五百多年前佛经中就有记载,难怪尖端科学家开始认识到——佛学是超前科学, 他们送给了释迦牟尼这样一个光荣称号:“释迦牟尼是二千五百年前,在亚洲诞生的伟大哲学家、天文学家和物理学家”。现在经常能听到世人互相勉励时,用这样—句话:“愿您能心想事成 ” ,这话听来很平常,但是这句平常的言词,在尖端物理学中,它却是物质客观的规律。当年世界著名的物理学家波赫尔的量子力学问世,初次揭露了电子内量子的运动秘密,结论是:对于活动中的电子注视与观察,就会引起电子变速,或者脱离原子等或然的各种变化。由此创立了在量子物理学中:“观察者的意识影响作用定律。”用普通白话解释这个定律就是:用我们的眼睛或者意念去观察某个物质,物质表面上暂时没有变化,但内部结构己经开始变了。在当时,科学家对于这种神秘的物理现象,认为不可思议,至今仍是知其然而不知所以然,尖端物理学的发现,至今已是玄之又玄了,谁能从经验的观念去接受以发现的事实呢?但是佛经说:“诸法唯心造 ”,早就指出物的虚妄性,与心力观察引起的存在了。这种微妙的变化,人们的肉眼是无法看到的。但是,佛却知道这种心物相通的道理。凡人的眼睛无法看到量子世界物质的变化,宇宙的真理与运动法则是不以你能否看见为标准的,人人知道 X 光的存在及作用,X光穿透人体,人哪有感觉?人人知道有无线电波、紫外线、红外线、伽马线、核子辐射线,可是谁肉眼能看得见?否定非物质存在的人对佛学是很难领悟的,这些人对自己每天生活的宇宙环境不能真正了解,而在迷糊、颠倒、想当然中过日子,所以佛说这些众生实在可怜!科学家发现心力是超光子,是微波,这种心力的速度比光的速度还要快:“当两个双生般完全相同的分子,被创造成完全相同的物质特性时,科学家若对它们两个分子之任何一个作观察,就会推动另一个分子立即反应! 纵然那—个分子可能在宇宙的另一端!” 其速度之快,真不可思议,说明心力的速度是立即的,心力是由大脑内的非物质超微波发出来的,只知皮毛理化落伍常识的人是无法领会其真义的。许多世界闻名的物理学家,折服于佛教的真理及禅定所释放出的潜能,例如:1972 年荣获诺贝尔物理学奖的白赖恩·约瑟汾逊博士,就是一位认真研习佛教经论和坐禅的科学家,他每天都坐禅,以求进入客观的真正内明状态。人人都有潜在的心力,只是被自己的物欲六魔五蕴所封闭!被情欲所禁锢!惟有从修佛理入行入,才可获得佛力接引自力,而释放自己的心力。现在新的一代前卫太空科学家,会更进一步踏入佛经佛理之中,人们将会证明佛学是超时代的真智慧!苏联的太空物理学家们,现在正研究采用以心力与外太空宇宙深处的高智慧的存在进行联络,初步的实验是在地面的基地与太空研究船的人员,作心力感应的尝试。这种用冥想静定的方式的脑波感应,不用任何仪器或电波,己经获得了若干的准确性。用白话说,就是宇宙太空中和地面的研究人员在定中,互相都能知道对方在想什么,入门心力都能做到如此,诸佛菩萨的心力可想而知,更不知有多么伟大!中国现代科学家尤智表也说:“佛教不但不是迷信,而且是破除迷信最彻底的学理,佛教不是神道设教,不是精神痛苦时的麻醉剂,乃是宇宙人生的真理,处世接物的实用之学,佛教是理智的,平等的,自由的,客观的,彻底的,具体的,积极的,入世的,实用的宗教。”又说:“科学愈昌明,佛教的教义愈发扬光大。近年来世界各地佛教的日渐兴盛,实与科学之进步成正比,即如我国近年来佛教徒中,就有不少是科学家和工程师,这是因为佛法的理论,都能透过科学的考验,故凡对于科学造诣愈深者,愈能解释佛经中素不能解的真义,知佛教中一切事相,在常人视为迷信者,都有其健全而坚强的理论基础。”杨振宁, 1944 年获硕士学位, 1948 年获物理学博士学位,1957 年获诺贝尔物理学奖,他说:“佛教是世界上伟大的宗教之一,两千多年前传入中国之后,对中国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二、哲学家和社会学者眼中的佛教:在哲学界,本世纪最伟大的哲学家之一、著有社会及自然科学方面论著四十多部,并在 1950 年曾荣获诺贝尔文学奖的英国哲学家罗素,在考察了各种宗教后说:“世界上所有宗教中,我所赞成的是佛教。”中国近代史上的著名人物章太炎先生说:“佛教的理论,使上智人不能不信,佛教的戒律,使下愚不能不信,通彻上下,这是最可贵的。”现代哲学家、政治活动家、政论家、曾为、中国国家社会党、中国民主社会党领袖之一,曾任中国民盟中央常委、秘书长的张东荪先生说:“我对于佛家,却相当的敬重,以为他所提出的问题是对的,他的动机是大勇大智大仁。”人类历史上包括现在社会上的许多著名的学者和科学家们也尊崇佛教为智信而不是迷信的。比如中国近代著名的资产阶级改良主义者学者梁启超,曾和康有为一起倡导变法维新,世称“康梁” ,他曾说:“佛教之信仰,乃智信而非迷信,乃兼善而非独善,乃入世而非厌世。”张君励,曾任大理“ 民族文化学院”院长,1946 年“中国民族社会党”成立时任主席。他说:“盖世尊之说法,因众生而起大悲心,因大悲心而生菩提心,而成正觉。既有觉,自然不离智慧。悲智双修者,佛教之最大特色,为世界其它宗教之所不及。他教之教徒,谓起于迷信可也;皈依佛法,则智者之事也。”由此看来,这些站在哲学、社会学最前端的学者们,对于佛教的普遍理解、评价都是正面的。而这些大学问家的评论、见解,难道不值得我们深思吗? 三、佛教被人排斥的原因 首先,没有充分的了解。当代很多人接触、了解佛教,都是通过小说、戏剧、影视等渠道,那里很多都是艺术化、非客观化的“佛教” ,加之我国之大名著之一《西游记》对世人的影响,很多人觉得佛教是“神教” ,是法力巨大的神仙,是和科学违背,是神话,是迷信。其次,大众接触到的并非佛教的真实内容。比如,寺院是佛教弘法最直接的场所,很多人去寺院都是烧香的,拜佛的,乃至求签的,光看表面,难免被大家认为是“精神寄托”,是一种形式。再者,加上我国固有文化儒学的正统地位,很多科举时代的知识分子对于佛教是有门户之见的,并且抱着“尊王攘夷” 的态度,以正统自居,排斥这个从印度来的“教育” ,儒释之争在历史上也是从未间断的,因此,在社会上的影响也是很大的。还有,很多信徒对于佛教的信仰,并非正信、实信,而是盲信、昧信,因此,他们会把自己错误的思想认识传达给不信佛教和不了解佛教的人,造成他人对于佛教更深的误会。其实,佛教是佛陀的教育,经书是佛的说法,也就是课本,寺院其实是学校,是生活学习合一的“道场” ,同时承担着对外交流、供大众参礼、请求各种开示、解答各种问题、救拔众生苦难的“弘法利生”使命。若是深入了解佛教历史的话,大家不难发现,在历朝历代佛教还承担着一定民政和社会慈善功能。当然,也不排除一些“伪作沙门,心非沙门” 的假佛子,故意给我们的老师释迦牟尼佛抹黑,这些行为也的确是存在的。包括唐朝著名的“韩愈排佛排” 事件,其实他并不是对佛法、佛教有排斥,而是对佛门中某些佛子的行为有排斥。因此,只要自己不给自己抹黑,世人在了解了佛教是佛陀的教育,是慈善、和谐、幸福、智慧、圆满的教育后,很多都是会心生向往,愿意了解、接触、学习的。四、佛教和其他宗教的类比 当然,世间也有迷信的宗教——是那些信仰外力,将自己一切交付给外在的神的宗教,而非信仰自力——相信众生皆具佛性,众生皆可修持成佛的佛教。信仰外力的宗教,是相信人类之外的神,主宰着人类的一切,认为人的吉凶祸福可以祈求神的力量来扭转改造。这类宗教可分为低级的与高级的、原始的与进步的两种。在此先由原始的说起。原始人类,智慧未开,对于宇宙间的自然现象,如“天何以立,地何以载,日月的升落,四季的更替,雷电的威力,水火的灾害”等,都感到困惑与恐惧。在困惑恐惧中,认为必有一种具有无比威力的神,操纵着、控制着宇宙的一切。这些神触之逆之则受灾害祸殃,顺之从之则获赦免庇佑。于是祭祀神祇就成了人类生活的一件大事,而低级的“多神教”也就此产生。这种宗教曾经有过盛极一时的时期,迄今在若干落后的民族中仍具有极大的势力。但在文化水准较高地区,由于人类知识的进步,理智的增长,它已逐渐没落以至于不能存在了。较多神宗教进步的,是一神的宗教。由于人类智慧增长的结果,使部份人士感到多神宗教的不合理。但宇宙的奥秘——如万物生灭,时序迁流,以及人生的真谛——如生老病死,穷达寿夭等,看来似变幻莫测,实际上又似乎循着一定的法则运行。于是使人认为宇宙之内,冥冥之中必有一个万能的主宰支配者,主宰着世间的一切。甚而,宇宙万有,皆为他所创造,这就是由多神转变到一神的由来。印度的婆罗门教,犹太的天主教,基督教,以及阿拉伯的伊斯兰教,都属于这一类。尽管这些宗教的教义,形态和仪式有所不同,但以一神为崇拜的对象则为一。不过由于人类思想进步,科学昌明,万物是否由上帝所造,世界是否由上帝主宰,这在有理智有思想的人的心目中,已经是有答案的了。除了信仰他力的宗教外,尚有信仰自力的宗教,那就是佛教。佛教不以为宇宙是由神所创造或主宰。对于宇宙万有,生灭变异的现象,释迦世尊常说:“法尔如是 ”。意思是, “这些现象在自然法则上本来就是如此。”自然法则是什么?就是万有因果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