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全国卷选择题解题技巧.ppt
高考选择题题量与分值; 分析题量少,分值高,风险大。 指导思想高度重视,“得选择题者得天下”。 一、解决方法(选择题要拿高分) 1.掌握历史史实(背) 2.掌握审题、解题方法技巧 3.精品题目,多练精评,提高训练效率(做) 错题归因 (主要有四) 一基础不牢,地动山摇 二思维不全,错误连连 三技巧不熟,跌跌撞撞 四心态不稳,前功尽弃 二、题型分析与技巧 题型一题型一 文字类材料选择题 【题型特征】 在题干中引入一些材料创造新的问题情景,结合材料 设计选项,考查阅读、分析、概括材料的能力。由于 受“一标多本”的影响,选择题偏重于提供新情景、新 材料,主要考查学生阅读材料并从材料中获取有效信 息解决问题的能力。明显的以“能力立意”为主,强调 与现实生活的紧密结合,关注社会,以史为鉴。 1.读解读史料信息及反映的主旨内涵。 2.找时间、人物、地点、事件;注意材料当中的 转折词 (转折词后面往往是材料强调的重点 3.联联系所学知识,分析思考史料有效信息。 4.析分析备选项是否符合题干史料和题意要求 【解题技法】 注意浓缩材料找大意,强调题干与选项的完全对应 (2015新课标全国卷文综24)吕氏春秋上农在描述 农耕之利时不无夸张地说一个农夫耕种肥沃的土地可以养活九 口人,耕种一般的土地也能养活五口人。战国时期农业收益的增 加 A导致畜力与铁制农具的使用B抑制了手工业和商业的发展 C促进了个体小农经济的形成D阻碍了大土地所有制的成长 解析C 本题考查古代中国的小农经济。材料信息强调一个农夫 “耕种肥沃的土地可以养活九口人”“耕种一般的土地也能养活 五口人”,这实质上是在肯定小农经济对农耕的促进作用,因此 农业收益的增加进一步促进了个体小农经济的形成,所以C项正确 。春秋末年,铁犁和牛耕的出现,有利于生产力的提高,A项表述 与材料因果关系颠倒,故排除。农业收益的增加有利于手工业和 商业的发展,且材料未体现出战国时期农业抑制了手工业和商业 的发展,故B项错误。小农经济规模小且脆弱,再加之土地私有易 导致土地兼并,从而有利于大土地所有制的增长,故D项错误。 (2015新课标全国卷文综25)两汉时期,皇帝的舅舅、外祖 父按例封侯;若皇帝幼小,执政大臣也主要从他们之中选择。这被 当时人视为“安宗庙,重社稷”的“汉家之制”。汉代出现外戚干 政的背景是 A皇帝依靠外戚抑制相权 B“家天下”观念根深蒂固 C母族亲属关系受到重视 D刘氏同姓诸侯王势力强大 解析 C 本题主要考查汉代政治制度。据材料信息可知,年幼的 皇帝往往封外戚(舅舅、外祖父)为列侯,用他们来辅政,以达 到加强皇权的目的,这正说明了皇帝的母亲亲属关系受到重视, 故C符合题意。材料“执政大臣也主要从他们之中选择”,表明外 戚也可能掌握相权,但并未说明重用外戚是为了抑制相权,故A项 错误;“家天下”观念强调的父系血缘关系,反对外戚干政,故B 项错误;刘氏同姓诸侯王反映的是父系血缘关系,与外戚干政无 关,故D项错误。 题型二题型二 图表类材料选择题 【题型特征】 1近几年高考大量将图表作为材料引入试题,扩大了 历史资料的来源,活跃的命题形式。 2历史表格类材料选择题主要以数字表格、各种柱状 图及坐标曲线等为载体,借助于具体数字信息考查学生 对表格的材料处理能力及灵活迁移所学知识的能力。 1“三看” 看表头及出处确定历史事件、现象及历史时期 看表格中的项目数据信息的时间、空间、数量的变化升降 看表格中的数据纵横变化并综合分析表格中的有效信息所反映 的现象。 2“四注意” 注意围绕数据而展开的描述性的语言 注意时间变化与数据变化的关系 注意分析数据变化的特征 注意分析数据变化的原因 具体操作 曲线数据图“边边角角看拐点” 柱状数据图“上下左右看趋势” 表格数据图“纵横驰骋看变化” 饼状数据图“阴晴圆缺看大小” 【解题技巧】 (2015新课标全国卷文综27)表1呈现的变化反映了 表1 河南、江苏两地科举考试状元人数表 唐宋明清 河南151621 江苏781749 A理学的影响力不断扩大 B经济发展促进文化兴盛 C中原地区经济急剧衰退 D政治重心南移趋势明显 解析 B 本题主要考查古代中国的经济与文化的关系。材料反映了 从唐朝到清朝河南地区的状元人数越来越少,而江苏的状元人数越 来越多,这说明自唐代以来随着经济重心的南移,文化重心随之发 生南移,故B项正确。理学兴起于河南,故A项错误;中原地区经济 发展速度落后于南方,但并没有急剧衰退,故C项错误;从唐宋至 明清时期,政治重心逐渐北移,故D项错误。 阅读下列近代史西方科技在上海、重庆出现的时间表,从中可以得 出的合理结论是 A民族工业主导了两地近代化进程 B充分吸收了工业革命的主要成果 C西方科技推动了社会生活的渐进性变化 D科技传入引发中国近代化的第一次高潮 信息解读 中国近代化由沿海向内地扩展,沿海早于内地,说明对西方工业 革命成果的吸收不平衡、不充分; 中国对两次工业革命的冲击作出的反应加快(传播到中国时间变 短,由沿海到内地的时间变短); 交通通讯的近代化改变着近代中国城市生活,推动中国社会生活 的渐进性变化。 (2015新课标全国卷文综31)图5为新中国第一个五年计划 期间中国、美国、英国主要工业指标年均增长速度的比较。据此可 以推知 A中国原有工业基础很薄弱 B冷战制约美英工业发展 C中国重工业发展急躁冒进 D美英传统工业产业衰落 解析 A 本题主要考查新中国成立后的经济建设。从图表可以看出,在“一五 ”计划(19531957)期间,中国钢、生铁和发电量的增长率大大超过英、 美两国,这是因为中国在原有工业基础薄弱情况下一五计划优先发展重工业 ,故A项正确。冷战下的东西方对抗不会制约美英工业发展,而军备竞赛等促 进了重工业发展,故B项错误;中国优先发展重工业是两极格局下巩固国防的 需要,急躁冒进出现于“大跃进”期间,故C项错误;美英传统工业产业年均 增长速度不及中国,是因为其已经确立优势地位,达到较高水平,与产业衰 落无关,故D项错误。 下图反映的是18541856年间,英国进出口贸易中三种类型商品所 占的比例。该图说明当时英国 A.大力加强资本输出 B.禁止粮食和原料出口 C.推行贸易保护主义 D.与世界市场联系紧密 解析 D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材料显 示工业革命后的英国进口商品主要以原材料和食品为主,出口则以 工业制成品为主,这表明英国工业化水平高,依赖世界市场,发展 外向型经济,排除答案BC,故正确答案D。大力加强资本输出是第 二次工业革命之后才有的事情。 A.煤炭生产的基本状况 B.粮食 生产的基本状况 C.钢铁生产的基本状况 D.石油 生产的就本状况 (2007全国卷文综21)图6反映的是1956年1965年间我 国 解析 B 从题中所给时间可知这一时期是十年探索时期。依据图 中所示曲线可知其产量自1958年开始下降,1960年开始逐渐上升 。依据所学知识可知19591961年是我国三年经济困难时期,由 于“左”倾错误的泛滥,工农业比例失调加剧,农业生产遭到极 大破坏。由此可以判断图中曲线描述的是粮食生产的基本状况。 故B项为正确答案。 题型三题型三 地图、图片类材料选择题 【题型特征】 地图、图片类材料题主要以地图、历史照片、图片或 漫画等为载体,考查学生对历史图片的处理能力及依 托图片信息分析说明历史问题的阐释能力。这类试题 不仅提供了生动活泼、直观形象的试题意境,使试题 呈现图文并茂的效果,而且也为考生提供了丰富的感 知材料和直观印象,为命题和能力考查提供了更为广 阔的空间,反映了文综试题命题改革的方向。 【解题技巧】 1.“四审” 审时间和空间 审图片反映历史事物的实质和特征 审关键信息,明确其内涵和外延; 审多幅图片间是否有明确的联系与变化 2.对被选项要“三判” 判选项是否符合图片所反映的史实 判选项是否符合题干要求 判定选项是否与题干有必然的逻辑联系 3.对图片和文字要“二补” 是要以图补文; 是要以文补图; 4.对图片、漫画蕴含的信息要准确理解 (2011全国新课标卷文综25)图4是依据隋书食货志等 制作的南北朝时期各地区货币使用情况示意图。该图反映出 A长江流域经济水平总体上高于黄河流域 B河西走廊与岭南地区经济发展速度最快 C黄河流域的丝织业迅速发展 D长江流域经济发展相对稳定 解析D 从图中可以看出,黄河流域使用丝帛实物货币,长江流域使用铜 钱货币,岭南和河西走廊地区使用金银货币。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南北朝 时期社会动荡,改朝换代非常频繁,因此很多地区拒绝使用铜钱,而金银 和实物则不会因改朝换代而产生损失。因此,使用铜钱的地区是经济发展 比较稳定的地区,故D项正确。魏晋南北朝时期,经济重心开始难移,直 到两宋,江南经济才超过北方,所以A项说法不符合史实。B项错在“发展 速度最快”上,C项无法通过货币的使用得出。 (2015新课标全国卷文综32)图6为古罗马正义女神像。它 体现了罗马法的诸多原则,如高擎的秤体现的是裁量公平,手握利 剑体现的是法律的强制力。据此,双眼蒙布所体现的原则是,法官 审案应 A主要依据道德良知 B侧重听取证人证言 C不受表象迷惑洞察事实真相 D排除一切干扰遵从民众意愿 解析 C 本题考查古代罗马法的司法公平原则。双眼蒙布所体现的 是司法公正的原则。法官审案主要依据法律判断,而非道德良知, 故A项错误;法官审案侧重听取证人证言或遵从民众意愿,不能保 证司法公正,故B、D项错误;正义女神双眼蒙布体现出,法官在审 案时要抵御各种利益或情感的诱惑,以洞察事实真相,来作出公正 的判决,故C项正确。 题型四题型四 程度型、限定词型选择题 【题型特征】 其特点是题干与各备选项之间存在着不同程度的联系;在题 干中往往用一个表示程度的副词、形容词作为限定条件,如“ 根本的”、“最突出的”、“主要”、“直接”、“最早”、“政治影响” 、“本质”等。该题型主要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理解掌握能力 和辩证思维能力等。 【解题技法】 1.排除法排除错误的、不够严密的与题干没有必然联系的选项 。 2.比较分析法分析比较选项与题干的关系,选取对于题干来说 更直接、更具体、更全面或更具根本性的选项。注意不能“以偏 概全”“范围过大”“ 过于间接”等。 (2015新课标全国卷文综25)汉宣帝曾称“与朕共治天 下者,其唯良二千石(郡太守)乎”后来的帝王反复重申上述 观念。这主要体现了 A地方吏治是国家安定的重要因素 B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之间的矛盾 C汉代地方行政制度为后代所沿用 D历代帝王将汉宣帝作为治国榜样 解析 A 本题主要考查对材料的理解能力。 “良二千石(郡太守) ”是指称职的郡守,材料强调地方官员的贤明对维护国家统治的重 要性,此治国理念后被历代帝王重申,可知古代重视地方官吏的管 理,故A项正确;材料中没有体现出中央和地方权力关系的变化, 故B项错误;后来帝王传承的是汉宣帝重视地方官员贤明的治国理 念,未涉及汉代地方行政制度的延续性,故C项错误;D项过于绝对 化,故D项错误。 (2013新课标全国卷文综29)现代化是晚清历史发展的一 个趋向,最能体现这一趋向的是 A洋务运动戊戌政变清末新政 B洋务运动戊戌变法辛亥革命 C鸦片战争中法战争甲午战争 D太平天国运动义和团运动辛亥革命 解析 B 本题主要考查分析归纳问题的能力。解答本题要抓住“现 代化”“趋向”等信息。现代化(近代化)是中国近现代史的一个 重要主题。现代化主要包括政治民主化和经济工业化。中国经济近 代化起步于洋务运动;维新派与革命派的思想“殊途同归”“殊 途”即维新派主张通过改良的方式建立君主立宪制;革命派主张通 过革命的方式建立民主共和。“同归”即两派都旨在救亡图存,建 立资产阶级民主制度,发展资本主义。 比较型选择题题型五题型五 【解题技巧】 1.认真审读题目弄清题意究竟是让“求同”还是让“识 异” 2.明确比较对象如比较历史事件一般从背景、性质、方 式、特点、结果、影响等方面思考。 (2015新课标全国卷文综33)由表1可以推知,19世纪70年 代到20世纪初 表1 英、美、法、德工业生产总和在世界工业生产中所占比例表 年代1870189619001913 比例787472 A欧美发达国家已经开始盛极而衰 B世界各地的工业化有所发展 C世界各国工业发展差距明显缩小 D世界经济结构发生重大变化 解析 B 由表1可以看出,英、美、法、德工业生产总和在世界工业生产中 所占比例虽然是下降的,但幅度不大,仍占据垄断地位,故欧美发达国家 已经开始盛极而衰与表1不符,故A项错误;英、美、法、德工业生产总和 在世界工业生产中所占比例下降,反映出其他地区的工业生产总和上涨, 即世界其他地区的工业化有所发展,故B项正确;从表1四国工业生产总和 的比例无法得出各国工业发展程度以及世界经济结构的变化情况,故C、D 项错误。 (2011新课标全国卷文综30)甲午战争后的“公车上书”与巴 黎和会时的五四运动都是爱国救亡运动,但两者的规模与影响差别 甚大,其主要原因在于 A民族觉醒程度与群众基础不同 B外交失利导致的损害程度度不同 C大众传媒发展水平与方式不同 D列强攫取中国利权的手段不同 解析 A 本题考查学生的比较分析能力。 “公车上书”时西方民主 思想影响有限;而五四运动时期,国人经过新文化运动的洗礼,民 族意识普遍增强,即民族觉醒程度提高;民族觉醒的程度不同又导 致群众参与度不同。“公车上书”只是少数参加科举考试的读书人 参与其中,而五四运动是学生、工人、商人等各阶层广泛参与的爱 国运动。故A正确,BCD三项虽然也是影响因素,但并非主要因素。 题型六 因果关系型选择题 【解题技巧】 注意 要正确理解概念的含义如客观、主观、主要、次要、直接原 因、间接、历史、根本原因等; 注意题干与备选项之间的逻辑关系谁是因谁是果; 方法 采取时间顺序判断因果关系在前者一定是因 运用基本理论的推理得出答案 如客观存在决定主观意识,那么客观存在就是因,主观意识是果。 类似的还有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等。 (2014新课标全国卷文综28)1892年,维新思想家宋恕提出 “欲更官制、设议院、改试令,必自易西服始”。康有为在奏议中 也不止一次提及“易服”。维新派如此重视易服的主要原因是 A改制中易服更易推行 B意在营造改制的社会氛围 C中国需改变对外形象 D长袍马褂代表了守旧势力 解析 B 本题旨在考查运用所学知识深入理解材料信息,综合解决 历史问题的能力。戊戌变法前许多维新思想家提出变法主张,其 中核心问题是更官制、设议院、改试令。这些实质性的大变革会 有巨大的阻力,因而需要从小的改制突破,以动员更多的人支持 改革,为核心改制营造有利的社会氛围。故宋恕和康有为均提出 “易西服”,B项正确。A、C、D项题干中均未体现。 历史概念型选择题 题型七题型七 特点概念型选择题主要考查对历史概念的再认再现和理解 阐释能力,要求对历史概念能准确理解,并对其内在规律和 本质进行把握。此类题在题干中提出一个基本概念,备选项 则是对这一概念的阐释。在题干中经常出现的主要标志性用 语有“内容是”“标志是”“性质是”“特点是”“准确的理解是”等。 解题技巧理解材料或课本上的历史概念进行判断 (2010大纲全国卷22)1951年,欧洲六国签订建立煤钢共 同体的条约,规定其最高机构为共同体的总体利益而行使职责, 不接受任何政府和组织发出的指示,其委员实行招聘制,由各国 政府协商一致后任命。这表明,该共同体是( ) A政府之间的合作 B独立于政府的能源组织 C企业之间的联合 D独立于政府的经济组织 解析 D 本题主要考查欧洲一体化的特点。欧洲煤钢共同体建立的 初衷是为了解决战争问题。煤钢是重要的战争资源,将六国的煤 钢置于一个独立的、超越国家的组织管理之下,有利于欧洲的联 合自强,迈出了欧洲一体化的第一步。材料中“不接受任何政府 和组织发出的指示”说明其是独立于政府的经济组织。 题型八题型八 特点考查学生对历史概念、历史现象、历史事件、 历史人物、历史观点以及历史结论等的分析、判断和评 价的能力。 评价型选择题 (2015新课标全国卷文综26)宋代东南沿海地区出现了一些 民间崇拜,如后来被视为海上保护神的妈祖、被视为妇幼保护神的 临水夫人等,这些崇拜得到朝廷认可,后世影响不断扩大。这反映 出 A东南沿海经济社会影响力上升 B女性地位逐渐得到提高 C朝廷不断鼓励海洋开发 D统治思想与民众观念趋向一致 解析 A 本题考查宋代沿海经济发展的影响。题干材料反映了与沿 海经济有关的民间崇拜得到朝廷(官方)认可,这正说明了东南沿 海经济日益受到统治者重视,其社会影响力也必然因此上升,故A 项符合题意。宋代受理学影响,女性社会地位低下,对女性神话人 物的民间崇拜,并不意味着女性地位的提高,故B项错误;中国古 代实行防御性的海洋政策,政府不鼓励海洋开发,故C项错误;朝 廷认可东南沿海地区民间崇拜,是维护统治的需要,不能表明其统 治思想与民众观念趋向一致,故D项错误。 组合型选择题 题型九题型九 特点组合型选择题将同类选项按一定关系进行组合,通 常在题干中列出三组或三组以上的历史事件、人物、现象 等,并冠之以数字序号,然后分解组成备选答案作为选项 。它的主要特点是容量大、考查的知识点多,可以是知识 归类,可以是评价分析,也可以是异同比较。 纵观20102015年全国卷,此类选择题尚未出现。 题型十题型十 逆向型选择题 【题型特征】 逆向型选择题,就是要求选出不符合史实和历史逻辑关系 的选项的选择题,也称为否定选择题。此种题型是多项选 择题的变形,即在试题中有三个备选项是符合史实和历史 逻辑关系的,试题要求将另一个不符合的选出来。该题型 结构特点在题干中有“不是”、“不正确”、“不包括”、“错误 的”、“无关的”、“不属于”等提示语。 纵观20102015年全国卷,此类选择题尚未出现。